科学认识食糖
药食同源话饴糖
发布时间:2022.06.22  来源:  作者:王东阳
  

饴糖是我国古代制作最早、食用和药用最为广泛的人工糖类,古人称之为“饴”或“饧”。根据质地的不同,饴糖主要分为软饴糖和硬饴糖。软饴糖又称“饴”“胶饴”,多为药用,硬饴糖又称“饧”“糖”,多为食用。成书于我国春秋中期前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》,在其中反映周人的正声雅乐《大雅》篇章中,就记载有“周原膴膴、堇荼如饴”的民间歌谣,意思是说,“岐周平原肥沃,生长的堇菜荼菜像饴糖那样的甘甜”。据考证,当时人们已经掌握饴糖的生产方法,食用已很普遍。


东汉许慎编著的《说文解字》,对“饴”的解释是“米糵煎也”,对饴糖制备作了极简概括,其中,米为原料,糵即麦芽为发酵提供糖化物,“煎”为制饴方法。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的《齐民要术》,对古法制饴作了详细介绍,其工艺主要包括制蘖、蒸米、混合、糖化发酵、熬糖五个流程,大意是将米类浸渍蒸熟后,加入麦芽使之发酵,再加水煎熬,溶出糖分浓缩,即成饴糖。那时,饴糖有黑、白、琥珀青等外观色泽。据唐末韩鄂编著的《四时纂要》记载,生产白饧和黑饧要用小麦芽,制备琥珀青饧要用大麦芽。


五代后蜀时期韩保升编撰的《蜀本草》载:“饴即软糖也,北人谓之饧。糯米、粳米、秫、粟米、蜀秫米、大麻子、枳椇子、黄精、白术并堪熬造,惟以糯米作者入药。粟米者次之,馀但可食耳”“糯与粟米作者佳,余不堪用,蜀黍米亦可造”。表明药用饴糖须用糯米作原料。糯米味甘性温,归脾胃肺经,具有补中益气、健脾养胃之功效;而麦芽萌发,与肝木升发之气相通,可宣通肝气郁结。因此,饴糖就有麦芽行气解郁、糯米养护“脾胃”的双重功效。晋代医家陶弘景称,“方家用饴,乃云胶饴”。


中医对本草药物和人体疾病的认识,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学说。战国时期的《尚书·洪范》,就把各类自然因素区分为阴阳,提出“五行,一曰水, 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”,认为甘属土,“土爰稼穑”“稼穑作甘”。《黄帝内经》提出,“中央生湿,湿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,脾生肉,肉生肺,脾主口。其在天为湿,在地为土,在体为肉,在藏为脾,在色为黄,在音为宫,在声为歌,在变动为哕,在窍为口,在味为甘,在志为思”。人体的脏腑脾胃对应于土,分为阴土、阳土。由此开创的中药配伍,与人体疾病治疗和养生需求,实现了对应、协同和辨证施治。


现代西方营养学认为,饴糖主要成分是麦芽糖,由两分子葡萄糖经糖苷键连接而成,甜度仅为蔗糖的一半,在营养上除供能外未见有其它作用,但中医的认识大不相同。据唐朝大医孙思邈编著的《备急千金要方·食治》称,“饴,味甘微温,无毒。补虚冷,益气力。止肠鸣、咽痛。除唾血。却卒嗽”。值得重视的是,饴糖好处多多,但不可滥用,饴糖性温,属土而成于火,火发湿中之热,过用则能动火生痰,中满不宜用。呕家勿用。


秦汉时期,饴糖生产和食用尤为普遍,为饴糖的大量药用奠定了基础。西汉杨雄所著的《方言》校笺第十三载,“凡饴谓之饧,自关而东,陈、蔡、宋、卫之通语也。”即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称饴糖为“饴”,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称之为“饧”。饴糖药用并作为不可或缺的君药,最著名且最有效验的经方,是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他编撰《伤寒杂病论》中所创的小建中汤、黄芪建中汤、大建中汤。


小建中汤出于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,其病脉证并治条文一共有五条:1. 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小建中汤;不差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2. 伤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烦者,小建中汤主之。3. 虚劳里急,悸,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痠疼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,小建中汤主之。4. 男子黄,小便自利,当与虚劳小建中汤。5. 妇人腹中痛,小建中汤主之。其药物组成、份量和煎煮法为:桂枝(去皮)三两,芍药六两,甘草(炙)三两,大枣十二枚,生姜三两,胶饴一升,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内饴,更上微火消解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
从其结构分析,小建中汤是由桂枝汤倍加芍药、重用饴糖组成。方中重用甘温之饴糖为君,温养中焦;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祛寒,酸甘之白芍营阴缓肝;佐以生姜温胃散寒,大枣补脾益气;炙甘草益气和中,调和诸药,是为使之用。从五味合化看,饴糖配桂枝,辛甘化阳,使阳气化而上行,温中焦而补脾虚。芍药配甘草,酸甘化阴,阴气化而下降,缓筋急而止腹痛。大枣炙甘草甘以补中,强健中气。六药合用,使人体气血生化,不失其和,阴阳相生,中气自立,故以“建中”名之。


小建中汤证的主症因,是寒邪入里,里寒伤及心火,火生土,脾土运化之力弱,致使气血不足,人体虚衰,体弱乏力;腹为阴,阴寒牵引,脘腹里急内痛,喜温喜按,不通则痛;寒邪闭其血,血不运而郁,郁而低热,心烦,心悸不宁;血虚血少,血不化阴,咽干口燥;中焦气血虚少则不能营养四肢百骸,四肢痠疼;下焦寒,肾气虚,致肾阴不能内守,故梦遗。阳脉涩,涩主血少,脾胃寒致荣血化源不足,阳脉应之,不荣则痛。阴脉弦,弦主痛主急,阴脉应之,木之邪气克犯脾土,故腹中急痛。总之,本方主治的病证,就是气血虚寒证。


临床上如何辨治气血虚寒证?一是病位在脘腹。若饭前胃痛,舌淡苔白,无论是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、胃肠痉挛,还是慢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,都可使用该方。二是病性气血虚。人体气血不足,走路、爬楼稍有活动,人即心慌气喘,面色不荣,舌质嫩,可用本方。三是虚劳发黄。倦怠乏力,面色阴黄,舌质淡,舌苔白,可用此方。四是白天低热。这种低热,可能是体温升高,也可能是体温不高,自觉身体发热,且出现口干咽燥,但渴而不思饮,体内有寒,可用本方。而一到夜里就低热,为热伏阴分,需用它方治疗,养阴透热。此外,妇人腹痛,脐周疼痛明显,劳累或受凉疼痛加重,可用本方。


临床方药用量,要依照人体高矮胖瘦和病况,确立方中药量,把分量“两”换算为法定计量单位“克”,可按照一两等于3克、9克、15克,分别确立为小、中或大剂量之用方。胶饴1升,可按现代计量200 毫升确定,并随5味中药的用量多少加以变换。临证加减,若自汗,本方加黄芪一两半,余依上法,即为黄芪建中汤,治虚劳里急诸不足。此外,寒重加蜀椒;气滞加木香;呕酸加瓦楞子、乌贼骨;便溏加白术;便血加地榆、槐花;产后体衰,腹痛绵绵不止加当归,等等。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


大建中汤出之《金匮要略》,其条文是:心胸中大寒痛,呕不能饮食,腹中寒,上冲皮起,出见有头足,上下痛而不可触近,大建中汤主之,蜀椒二合(去汗),干姜四两,人参二两,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内胶饴一升,微火煎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;如一炊顷,可饮粥二升,后更服,当一日食糜,温覆之。从症治分析,本方功效是温中散寒,补虚止痛,主治胸腹大寒痛。热胀冷缩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,人体也不例外。寒邪侵入人体,阴寒相召,致筋脉收引,必致腹中冷痛;体内寒盛必袭心胸,故心胸中大寒痛;寒邪雍滞于内而侵于外,故上冲皮起。舌淡,苔薄白,脉紧,皆为脾胃中寒之象。方中蜀椒辛热,入肺散寒,入脾暖胃,入肾补火;干姜辛热通心,助阳逐冷散逆;人参大补脾肺之气;饴糖甘能补土,缓可和中。


临床应用大建中汤,如胃肠痉挛、急慢性胃炎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、胃下垂、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、心肌炎、心肌缺血、心绞痛等疾病的临床表现,只要符合脾胃寒痛证者,皆可使用,这是中医异病同治的一大特色优势,可重复,可计量,可实证,可法天则地,个性化调治,不仅是科学,更是道法自然。本方也可临证加减,若神疲者,加白术、黄芪,以益气健脾;若手足厥冷者,加附子、肉桂,以温中散寒;若腹痛甚者,加白芍、甘草,以缓急止痛;若大便溏泄者,加白术、扁豆,以健脾燥湿止泻,等等,这都是辨证施治,后世医家由此还创出多个衍生方。


小建中汤、大建中汤中使用的中药,又都是常见的食物,煮成药汤,味道甘甜,口感好,“良药甜口”,适宜于常服、久服。服后效果,是病痛缓解,体重增加,体质改善。即便是使用不对证,也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,停服即可。在应用中,由于药用饴糖不为人重视,也很难购买得到,常用蜂蜜或蔗糖代替,但疗效不明显,甚至还出现不良反应,因此一定要遵守经方的用药要求,配伍药用饴糖,才能取得预期疗效,这也是仲景制方的神奇之处。随着需求扩大,国家有关部门要对药用饴糖的质量要求以及加工和炮制等进行规范,加快推进医用饴糖的标准化和工业化,推广普及食疗处方,实现饴糖业高质量发展。


建中汤类方药应用前景广阔,这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直接关联。家用电器普及,冰箱、空调在给人带来冷饮/ 冰品、凉风愉悦的同时,也给人体带来了难以抵御的阴寒侵袭。现实中,天气转凉仍着“露脐装”,不合时宜的“冬泳”“晨练”“熬夜”,老年人慢性病长期服用西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,冷库、高寒区作业人群,都极易使人伤寒。生活节奏加快,职场竞争激烈,情绪焦灼,肝胆气机不畅,木克土,脾胃功能下降;思虑太多致心火不足,脾土化生气血之力减弱,太阴湿重,都会引发一系列的气血虚寒症,这些都为建中汤和饴糖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契机,因此建中汤和饴糖宜为居家必备之方药。


  文/王东阳 作者单位系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




参考文献
[1] 蜀本草,(五代)韩保升撰,尚志钧辑复,日华子本草,(五代)吴越日华子集,尚志钧辑释,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5 年07 月
[2] 十三经清人注疏,尚书今古文注疏,(清)孙星衍撰,陈抗、盛冬铃点校,中华书局,1986 年12 月
[3] 孙思邈医学全书,张印生,韩学杰主编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5 年2 月第二版
[4]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,中华道藏第20 册,高文铸,刘更生主编,华夏出版社,2004 年1 月
[5] 订正医圣全集,(清)李缵文著,周毅平校注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6 年11 月




声明: 本网信息仅供参考,不得私自用于商业用途。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;已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出处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非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电话:010-58568984、58568979  传真:010-58568974
E-mail:csa@chinasugar.org.cn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6号恒华国际商务中心C座1801-1805
开云官方入口(中国)开云有限公司|协会章程|入会申请|数据报送
开云官方入口(中国)开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0888号-3    技术支持:云智互联